大蝦米打敗小鯨魚?從C2C市場看蝦皮購物和PChome個人賣場經營勝敗!
歲末將至,各家業者在行動市場經營上將各自檢視這一年的付出和成果,筆者看到2016年全球化現象在台灣行動市場上表露無遺;從媒體報導看到台灣有各式各樣行動商模和消費者於行動端上消費。如全球性質的天貓雙十一呈現過往沒有的娛樂化性質銷售模式,不管直接或間接的現象都呈現了眼球經濟在行動端上消費者的高度重視(九成以上消費者在手機端下單),再拉到近期2017下半年台灣電子商務最夯的蝦皮現象議題,再再顯示行動商務端消費者手機內下單的依賴性。
遭批「不思進取」,網家真的只「出一張嘴」?
更不用說產生了許多從沒有的商業模式或說詞,如:C2B逆商業時代等;大家熟悉的C2C模式,在行動思維的現今更加衝擊B2B2C這類模式。正因如此,本土電子商務業者於2017這波浪潮中,必須加速突破或轉型,其中台灣電子商務龍頭PChome集團在這波浪潮中首要被衝擊和挑戰,筆者從中看到了許多有趣的現象,先拋開業界詬病描述的問題如:穩佔電子商務龍頭不知長進和使用者介面遲遲停滯不符合市場期待等問題;在2017下半年這波蝦皮大戰中,筆者特地搜尋了相關資料,難道本土業者PChome真的不思進取嗎?還是PChome許多模式因為市場尚未成熟太早執行,讓消費者抱著高期待值反而現在市場普及而落空,造成打水漂的現象產生;如免運費、店到店取貨、24小時運送和拍賣等。
其實,若從營運行銷面進一步看,我們必須拋開既有的情緒,用一種公平的思緒看這市場,在全球化資本操作下,若PChome真的不知進取,其實大可默默撤退於市場當中,而非輿論探討的恨鐵不成鋼、或是扶不起的阿斗這種認知。
全文未完,請參閱原文,如有侵權請告知,會盡速將文章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