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為王
一項越南國家銀行的調查顯示,越南目前有59%的成人擁有銀行賬戶,雖然比起兩年前已經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而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銀行卡完成的交易數量,也在逐步增加,在2017年第一季度增長明顯。但是從就交易金額而言,銀行卡交易占比仍然比較低。
雖然銀行賬戶和ATM的數量都在增加,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銀行卡的作用就只是存取現金。越南銀行卡協會在2017年年會上指出,86.81%的儲蓄卡交易來自於取款。
人們依賴現金而不喜歡用銀行卡交易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銀行卡交易手續費。銀行會對使用銀行卡交易的商家收取手續費,而有些商家會強制要求消費者承擔這筆費用。
行動支付現狀
目前,越南的行動支付市場處於被一眾小玩家瓜分的狀態,大家都提供基本上差不多的服務,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用戶和簽約商家,每個公司也都沒辦法打敗別人做到一家獨大。
銀行本身也在努力開發自身app的支付功能,除了轉賬,付水電費,話費充值之外,一些銀行的app也已經支持在指定簽約商家處進行二維碼付款。去年十月,十家本地銀行BIDV,VietinBank,Agribank,Vietcombank,ABBANK,SCB,IVB,NCB,SHB,Maritime Bank共同開發了統一的二維碼支付系統,這十家銀行擁有超過700萬的用戶,算是越南行動支付邁出的重要一步。鑑於越南一共有35家本地銀行和51家外資銀行,目前看來全國統一的二維碼支付系統還很遙遠。
同時越南也有很多活躍的電子錢包app,各自擁有自己的合作夥伴及客戶群。
在越南排名前一百的金融類app中,除去20多家銀行自身的app,還有23家支付app,從排名中也能看出目前市場上選擇眾多且各app之間差距並不大。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沒有一家可以形成足夠的規模,不同的二維碼系統和眾多的支付app反而使得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並不是那麼好。
政策及法規
越南政府不止一次宣布要建立無現金社會,2016年12月30日,越南總理簽署批准了越南建立無現金社會的五年規劃,計劃在2020年實現一系列目標。基於這個五年規劃,政府應該會在接下來的幾年優化法規體系,並發布一系列的政策去促進無現金支付體系的建立。
目前,第三方支付服務商需要向越南央行申請支付牌照來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務。101/2012/ND-CP法令和39/2014/TT-NHNN條例對其相關的操作進行了規範,包括註冊資本不得低於220萬美元,需具備一定的技術資質等。值得注意的是,電子錢包服務商不得提供虛擬信用卡服務及任何可產生利息的服務。
機會在哪裡
各個行業都在投資電子錢包業務。
渣打銀行和越南LienViet郵政銀行投資了電子錢包Momo和Viviet。越南的科技巨頭FTP集團在2016年發布了FPT Wallet(Senpay) ,而東南亞科技獨角獸SEA旗下的Airpay也在越南佔有一定的市場。
內容運營商VNG和VTC推出了ZaloPay和VTC ePay。而三大電信運營商Viettel,Mobifone和Vinaphone也都推出了各自的支付應用Bankplus,Vimo和MegaCard。
同時,一些新的玩家也在不斷地進入這個市場。2017年11月,螞蟻金服與越南國家結算股份公司(NAPAS)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支持中國遊客在越南出境游使用支付寶進行消費,同時也將幫助越南實施其無現金社會的計劃。這次合作將允許中國遊客通過NAPAS成員銀行及其中間支付服成員銀行及其中間支付服務網路使用支付寶支付服務,越南用戶則將可以使用NAPAS成員銀行發行的NAPAS品牌卡在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電商網站和平台購物,如速賣通、淘寶等。
同樣在11月,另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也與越南當地電子錢包服務商VIMO簽訂了合作協議,將微信支付帶到越南市場,為中國遊客提供服務。
因為目前整個市場處於混戰的局面,投資者可以挑選其中潛力不錯的公司進行投資,支持其建立與銀行和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拓寬自身網絡,盡可能多地獲取簽約商家,實現規模效應。最終要想要培養出一個支付巨頭,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
挑戰有哪些
機遇與挑戰總是並存的,機會越多,挑戰也就越多。
市場教育是其中的一方面。去年九月,三星在越南發布了其支付應用Samsung Pay,其負責人表示,當前最大的障礙就是消費者使用電子錢包的意識。所有的相關行業和組織,包括銀行,政府和支付公司,都應該努力去培養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意識。
一位越南西貢商信銀行的負責人提到,目前越南消費者對於無現金支付的安全問題,還持有很大的疑問,這也不利於電子錢包的推廣。
同時,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也是個問題,移動互聯網體驗也有待提高。數據顯示,2017年越南的3/4G網絡普及率為30%,平均網速為3419 kbps,作為對比,新加坡的移動網絡覆蓋率為99%,平均網速為8521 kbps。
總結
我們建議,任何想要進入越南支付市場的投資者和企業,都要十分注意市場上的那些風險和挑戰,尤其是法律框架和基礎設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