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市場的奇蹟誕生以來,印度就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下一個奇蹟之地。很久以前我們有談過印度市場,那時候我們的看法就是:印度並不是10年前的中國,理性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機會。
我們之前是這麼分析的:
首先,印度是一個聯邦制+民主的政體,再加上社群,種姓,語言,宗教的不同,政府決策往往過程冗長,很多事情最後甚至不了了之。之前在首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中央政府,德里州政府和德里市政府由三個不同的政黨聯盟執政,結果好幾年幾乎無法落實任何施政方案。
另外,印度獨立之初幾屆政府計劃經濟的路線影響仍在。比如由於政策的限制,印度零售業還是以家庭小店為主,幾乎看不到中國遍地開花的大超市和便利店。
中國物流公司抱怨高速過路費昂貴的同時,他們的印度同行要花上1/4的工作時間在邦與邦的邊界上排隊繳納過境稅。人民幣的幣值相對穩定的同時,盧比在過去五年已經貶值了超過30%。
中印差異也體現在實際的產品設計和運營推廣上。中國從哈爾濱到海口都用同一種文字;印度則有20多種國家認可的官方語言,會英語的人不超過總人口的10%,The Daily Hunt(印度版的“ 今日頭條 ”)就需要用12種語言來滿足人們對新聞的需要。
另外,要真正實現像中國一樣的爆發,印度還有三個很基礎很實際的問題要解決:就業問題,人才問題,移動網絡覆蓋。
顯然,很多人也開始意識到印度市場面臨的挑戰,《經濟學人》一篇文章就提出了相關觀點。這裡將文中的觀點和我們之前的一些分析分享給大家。作為創業者和投資人,對印度市場的看法務必要足夠客觀,足夠冷靜。好的方面要看,有挑戰的地方也要足夠重視。
以下部分觀點和數據來自《經濟學人》。
在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中產階級的大規模崛起給很多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利潤之後,很多人都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印度。
確實,印度與以前的中國相似,有著13億多的人口,良好的人口結構和快速發展的經濟狀況。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在近兩年來有所放緩,而且市場已經趨於飽和。於是,像蘋果和阿里這樣在中國市場取得重大成功的企業,開始尋求下一個充滿機會的市場。而同時,像亞馬遜和Facebook這些因為某些原因錯失中國市場機會的企業,也在努力去確保自己不錯過下一次機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印度市場這兩年可以說是被捧上了天。各路人馬都來到這裡瘋狂地投資,亞馬遜承諾要在印度市場投資50億美元,阿里則6.8億美元投資Paytm,軟銀也對多家印度初創公司連續投資,Uber,Google ,Facebook等也都競相登陸。
跟中國市場一樣,大家在印度市場的主要目標,也還是這裡的中產階級。這兩年你隨便問個在印度做投資或者創業的人印度市場的優勢,他們都想都不用想就會告訴你,這裡有3-4億的中產階級。而HSBC近期則有報告指出,印度目前中產階級已達近3億人,而這一數字有望在2025年達到5.5億。
但是,印度市場真的有這些數字看上去的那麼美好嗎?
略掙扎的市場表現
一些衝著印度巨大的市場潛力而來的企業,目前應該已經發現了這個市場的表現並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好。就拿電商來看,上億的潛在客戶群吸引這亞馬遜和其他電商來這裡展開競爭。也如大家預期的那樣,2014和2015年,印度電商銷售額連續兩年增長率超過100%,一些人已經開始預測印度電商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
但是目前看來,這個數字有些遙不可及了。整個2016年,印度電商市場銷售額相比上一年基本沒什麼變化,而2017年略微好一點,增長率能夠達到30%。但是這個增長率也僅僅是略超全球平均增長水平,作為一個潛力巨大理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這個數字顯然有點說不過去,如果跟中國市場比較的話,這個增長率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
更別說這還是在各大電商為搶奪市場給出各種補貼優惠的基礎上贏得的增長率。印度投行Jefferies提出,目前印度市場活躍的網購用戶數大概在5000萬左右,這其實就只是印度最富有的那5%人口。
除了電商市場,科技公司的效益也並沒有很好。去年三月蘋果公佈的數據來看,印度市場佔其營業總額的0.7%。而Facebook雖然在印度擁有近2.5億用戶,但其帶來的收入也僅僅只有5100萬美元。谷歌在印度的發展也比他們在其他國家發展的慢。雖然隨著手機價格的下降,印度手機的需求量增長很快,但是主流需求仍然還只是非智能手機。
而在快餐領域,麥當勞肯德基的發展都已近乎停滯,難以達到預期。就連全球火的一塌糊塗的星巴克,也栽在了印度市場。星巴克在過去的兩年每個月能開一家新店,這是個什麼概念?在中國,每15個小時就有一家星巴克新店開業。
對於在印度投資的企業來講,現階段的頹勢並不足為懼,他們需要擔心的,是長遠的發展。他們需要刺激印度最富有的5000萬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消費,問題是,這些人的錢真的會比較好掙嗎?企業在印度短期內毫無疑問可以取得發展,但是目前看來,長期發展可能已經遇到了瓶頸。
怎樣劃分中產階級?
大家對印度市場抱有希望主要還是因為龐大的基數:儘管大部分人都很窮,但是即便是很小比例的中產階級,絕對數字還是很可觀的,更別說這個數字有望快速發展增長,就像以前的中國。
但是這個說法得有兩個前提,一個是印度的中產階級比例,是不是有中國那麼大。還有一個是,經濟的增長是否能帶動所有人口的經濟發展,而不光是現有中產階級。目前看來,貧富差距明顯的印度,並不能滿足這兩個前提。
而說到中產階級,怎麼去劃分也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印度目前的人均GDP為1700美元,而且有80%的人口在這個數值以下。就算用PPP(購買力平價)來看,印度也只有6600美元,還不到中國的一半,俄羅斯的四分之一。
印度國會是這麼定義中產階級的:以年收入250000盧比(3917美元)為分割線,以上為中產階級,或者日平均收入在10美元以上。而巴黎經濟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2014年印度僅有7800萬人可以勉強達到10美元一天的收入水平。而這個人口數字,近兩年都沒怎麼變過。
另一種劃分方式是人們能夠負擔他們所需要的基本物品,主要是指汽車或者摩托車,電視,電腦,冰箱,空調等。但是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擁有這五項的家庭佔總人口數的3%,而平均每個家庭只有這五樣東西的一樣。
被平均的經濟水平
印度的貧富差距,比中國要嚴重的多。
這裡有很多有錢人,但是更多的人都還只在貧困線附近徘徊,而在這兩者之間,是數量並不太多的中產階級。
印度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佔了國民總收入的22%,而在中國,這一數字是14%。而最富有的10%的人口的收入則佔了總收入的一半以上。而佔總人口比例一半的底層收入人群,其收入加起來也只有國民總收入的15%。
而目前的情況是,窮人並沒有變富,中產階級也一直在掙扎,但是富人越來越有錢了。印度目前有超過200000名百萬富翁,而福布斯上印度的億萬富翁也已經有超過100名,並且平均每兩個月都會新增一名。
而從就業方面來看,高盛預計印度每年有2700萬人收入超過11000美元,這只佔了總人口的2%。而這2700萬人裡,1000萬人來自國家機關或者國有企業,而隨著國有企業的衰退,國有企業的員工也在減少。剩下的1700萬人則為白領專業人士,並且如大家所知,大部分都來自IT行業。而由於技術變革和貿易保護製度的影響,這個行業的崗位正在減少。總的來說,大公司人群的收入水平已經有所停滯,並且崗位正在逐漸減少。
那麼這些白領下一個階層的人呢?他們會不會逐漸發展為中層階級?至少在中國,由於城市化建設,很多人從鄉鎮農村遷移到工資較高的工廠或者沿海地區打工,實現了往中產階級的轉變。但是在印度,這個方式有點難。因為這里城市化水平更低,城鄉之間工資差具大並且絲毫沒有好轉的趨勢。年輕人很難找到工作,25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三分之一處於待業狀態。
同時,印度有90%的工人都在非正式部門打工,大多數都是些小公司,沒有辦法支付達到中產階級水平的工資。而女性就業率也持續走低,只有27%,自2005年以來,這個數字下跌了近10%。如果一個普通家庭男女雙方都有工作,那麼他們才有可能去承擔更多的消費。
全文未完,請參閱原文,如有侵權請告知,將盡速將文章下架。
原文出處:《經濟學人》帶你解密真實的印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