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21)年上半年開始,一連串保護用戶隱私的措施或法案陸續出爐,先是2021年4月Apple率先祭出新的隱私政策「APP追蹤透明度(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簡稱ATT)、接著是2022年1月美國眾議員提出《禁止廣告追蹤法案》(Banning Surveillance Advertising Act)、歐洲議會也跟進通過《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接著2022年2月Google宣布將在Android平台上打造隱私沙箱。這些措施或法規讓數位廣告商無法像過去一樣利用cookie在第三方平台或網站蒐集用戶資訊,也大幅影響數位廣告的精準度。
在這股浪潮下,許多電商業者強化官網會員數據的蒐集與應用,降低對第三方數據的限制。例如:臺灣原生母嬰用品電商—沐伊在經濟部商業司與商業發展研究院輔導下,也成功升級會員資料庫,將外部電商平台會員轉換為官網會員,加上完整蒐集第一方用戶數據,讓沐伊官網會員在一年內增加3成,客單價與銷售額也有2成以上的成長,不受Facebook等社群媒體大戶營收成長趨緩影響。
另有部分業者選擇與其他業者交換數據或整合不同來源數據來精準掌握用戶數據。例如:PChome和渣打銀行針對供應商的貸款需求,合作推出新的線上貸款服務「PChome幫手貸」,用供應商在PChome的應收帳款、存貨融資等營運資料,加上渣打銀行的聯徵信用與企業資料,作為評估貸款額度及利率的標準,供應商最快48小時內就可取得貸款額度。
更有電商業者化危機為轉機,將手中掌握的龐大數據轉換為加值服務,不僅安然渡過這場隱私保護風暴,更增添新的營收來源。例如:臺灣原生的興趣社群媒體—痞客邦開發「社群數據系統PIXinsight」與「AI即時意圖判斷系統」利用龐大的文章數據媒合廣告主與部落客,提升廣告投放的準確度,成功扭轉虧損,變身獲利引擎,值得臺灣業者參考學習。